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古语如何理解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特别有意思的古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不就是在说我那个死不认错的表哥嘛!每次做错事都找各种理由,就是不肯承认错误。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这句话其实蕴含着特别深刻的人生智慧。
字面意思其实很简单
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过"在古代汉语里就是"错误"的意思,"改"当然就是"改正"啦。整句话直译过来就是:"犯了错误却不改正,这才叫真正的错误。"简单明了,对吧?
我记得上学时背《论语》,里面孔子就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原来这句话出自这里啊!孔子老人家两千多年前就看透了人性中这个毛病——死不认错。
为什么"不改"比"犯错"更严重?
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逻辑:犯错本身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明知道错了还不改。就像我那个总把袜子乱扔的室友,每次都说"下次一定改",结果袜子还是满天飞。这种"知错不改"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行为 | 性质 |
---|---|
犯错 | 人之常情 |
知错不改 | 品格/td> |
犯错后改正 | 成长机会 |
你看,从这个表格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区别。犯错谁都会,但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停滞不前还是不断进步。
生活中的"过而不改"现象
想想我们身边,这种"过而不改"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1. 那个永远迟到还总说"路上堵车"的同事
2. 明知熬夜伤身却天天刷手机到凌晨的自己
3. 抽烟几十年明知有害健康却戒不掉的长辈
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把这种"不改"当成了一种习惯,甚至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合理化。我就经常这样,明明知道吃太多外卖不健康,却总说"就今天一次",结果天天如此。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改正错误?
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根据我的观察和亲身经历,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1. 面子承认错误等于承认自己不够完美,多没面子啊!
2. 改变太麻烦:改正意味着要打破习惯,走出舒适区,多累啊
3. 侥幸心理:总觉得"这次不改也没关系",结果永远没有"下一次"
4. 自我欺骗:用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大家都这样"
说实话,这些心理我都有过。记得刚工作时写错了一个数据,明明发现了却因为怕被领导批评就没说,结果导致更大的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及时改正,事情反而简单多了。
改正错误其实没那么可怕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发现改正错误其实有以下几个好处:
,赢得尊重。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人,反而会让人觉得靠谱。我现在的领导就说,他欣赏能直面错误并及时修正的同事。
第二,减轻心理负担。藏着掖着一个错误,心理压力其实特别大。说出来改正了,整个人都轻松了。
第三,真正进步。每次改正一个错误,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升级。我现在把工作中犯的错都记在一个小本本上,时不时翻看,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
如何培养"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根据我的经验,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 建立错误记录:像我现在这样,把错误和改正方法记下来
2. 设置改正期限:比如"这周必须改掉熬夜的习惯",给自己一个时间节点
3. 找人监督:告诉好朋友你要改正什么,让他们提醒你
4. 奖励机制:每成功改正一个错误,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把每个错误都看作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标志。我现在就经常对自己说:"又发现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太棒了!"
这句古语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智慧更加珍贵。因为:
1. 职场中:能够快速调整错误的人更适应变化
2. 学习中:及时纠正错误理解才能掌握真知识
3. 人际关系中: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才能维持健康关系
4. 个人成长:只有不断修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想想看,如果爱迪生因为几次失败就放弃,我们可能现在还在用蜡烛呢!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错误打败而不思改变。
我的亲身教训
我有感触的一次是在学车的时候。刚开始总是记不住看后视镜,教练说了好几次,我都是"嗯嗯知道了",但下次还是忘。直到有一天差点出事故,我才真正重视起来,刻意练习养成习惯。现在开车,看后视镜已经成了本能动作。这就是"知错就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写在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古语,穿越两千多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每一次改正,都是向更好的自己迈进的一步。
你近有没有什么"知错就改"或者"知错未改"的经历呢?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说不定能互相启发,找到更好的改正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