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诸葛诞:从忠臣到反叛的曲折人生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国时期一位很有意思的人物——诸葛诞。说到"诸葛"这个姓氏,大家肯定先想到诸葛亮对吧?但今天的主角不是那位"卧龙先生",而是他的堂弟诸葛诞。这位老兄的人生轨迹可真是跌宕起伏,从曹魏的忠臣一路走到反叛的境地,中间的故事值得咱们好好唠唠。
诸葛诞的早期仕途
诸葛诞字公休,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和诸葛亮是同一个家族的。不过和堂兄选择辅佐刘备不同,诸葛诞选择了曹魏阵营。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一个家族分侍二主,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吧。
诸葛诞初在曹魏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他初担任荥阳令,后来逐渐升迁,先后担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曹叡(魏明帝)时期,诸葛诞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受到赏识,被外放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时间 | 职位 | 备注 |
---|---|---|
早期 | 荥阳令 | 起步官职 |
魏明帝时期 | 扬州刺史 | 加昭武将军 |
正始年间 | 镇东将军 | 都督扬州诸军事 |
高平陵之变后的立场选择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了曹魏大权。这个时候,很多曹魏旧臣都面临着站队的选择。诸葛诞初是站在曹爽一边的,曹爽被诛后,他一度被免官。但很快,司马懿为了稳定局势,又起用了他,任命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这个时期的诸葛诞表现得相当忠诚,在东吴来犯时多次击退敌军,立下战功。255年,毌丘俭和文钦在寿春起兵反对司马师,诸葛诞不仅没有参与,反而帮助司马师平定了叛乱。因为这个功劳,他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升任征东大将军。
从忠诚到反叛的转折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位看似忠诚的将领,怎么后来就反叛了呢?其实啊,这中间有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司马氏专权越来越明显,对曹魏旧臣的猜忌也越来越重。257年,司马昭(司马师已去世)突然下诏召诸葛诞回朝担任司空。表面上是升官,实则是明升暗降,要剥夺他的兵权。诸葛诞当然不傻,他明白一旦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很可能就会步其他被司马氏清除的大臣后尘。
诸葛诞与司马氏的矛盾早有端倪。据《魏氏春秋》记载,诸葛诞曾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好,这些人后来都被司马氏所杀。诸葛诞内心对司马氏可能早有不满,只是隐忍不发。
重要的是,当时曹魏内部反对司马氏的势力已经被清洗得差不多了,诸葛诞可能觉得自己迟早也会成为目标,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
寿春起兵与失败结局
258年,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并联合东吴寻求支援。他聚集了十多万军队,还扣押了扬州刺史乐綝(乐进的儿子)作为人质。不过乐綝宁死不屈,终被杀。
司马昭亲自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征讨诸葛诞,将其围困在寿春城中。东吴虽然派兵支援,但被魏军击退。围城持续了几个月,城内粮草耗尽,士兵百姓大量饿死。终城破,诸葛诞在突围时被胡奋部下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诛灭三族。
诸葛诞反叛的原因分析
诸葛诞从忠臣到反叛的转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自保心理:司马氏对曹魏旧臣的清洗让诸葛诞感到威胁,起兵可能是为了自保
2. 政治理想:或许诸葛诞内心仍忠于曹魏,反对司马氏篡权
3. 个人野心:不能排除他也有趁机扩大自己势力的想法
4. 形势所迫:当时局势已经让他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对诸葛诞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魏书》把他描绘成一个野心家,而《汉晋春秋》则对他有更多同情。其实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
诸葛诞确实有才能,治理地方和带兵打仗都有一套。他反叛司马氏,在当时一部分人眼中可能是"忠臣"行为,因为司马氏确实是在一步步蚕食曹魏政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反叛导致了大量军民伤亡,特别是寿春围城期间的惨状,这也是无法回避的。
诸葛诞与诸葛亮的对比
后忍不住要把他和堂兄诸葛亮做个对比:
1. 诸葛亮选择了相对弱小的蜀汉,却名垂青史
2. 诸葛诞选择了强大的曹魏,终却身败名裂
3. 两人都有才能,但政治选择和个人际遇大不相同
4. 诸葛亮始终如一,诸葛诞则经历了立场转变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在乱世中,选择固然重要,但如何坚持自己的选择、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原则,可能更加关键。
诸葛诞的故事是不是让你对三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是诸葛诞,面对司马昭的征召,你会选择乖乖回朝还是奋起反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