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信仰,一世传承丨唢呐曲《百鸟朝凤》

孙弈秋 历史 2025-08-10 9 0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代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还记得2016年那部轰动一时的电影《百鸟朝凤》(吴天明执导)吗?影片中的唢呐艺人焦三爷传艺时的一颦一笑和唢呐淳朴、刚柔相融的音色令人感动,原来民族音乐这么美!

影片名取自我国优秀的同名唢呐曲《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在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以此命名,足以见得这部作品在整个唢呐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一份信仰,一世传承丨唢呐曲《百鸟朝凤》

早年间,《百鸟朝凤》流传于我国民间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无固定结构,旋律多即兴,所以民间艺人们在演奏此曲时在曲中除了模仿百鸟啼鸣外,还加入了许多鸡鸣鹅叫,甚至还有人类的哭笑声和生活的喧嚣声。

是不是好奇这样一件小小的乐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表现力和爆发力?一起来了解一下:

唢呐是我国传统的双簧木管乐器,管身木制,成圆椎环节状形,上端装有带卢苇材质“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

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片吹气使之振动,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共鸣扩音而发出声音,高亢洪亮,尤其适合于渲染气氛和表现热闹的场景。

一份信仰,一世传承丨唢呐曲《百鸟朝凤》

唢呐

传说中,百鸟之王,雄者为凰、雌者为凤。每年春天来临之际,它们便身披鸟儿们用自己羽毛制成的华丽的百鸟衣,接受来自四面八方鸟儿的朝拜。唢呐曲《百鸟朝凤》便描绘了这样一幅繁闹的场面。

这首曲子演奏难度极大,需要演奏者有着强大的气息支撑和收放自如的演奏技巧,如利用舌定音、花舌音、双吐、反双吐、弹舌等,吹奏装饰音和华彩段来实现对自然界中各种音色的模仿。

这段接近曲末处,长达三十多秒的大乐句,是整首作品最为最精彩的地方,它包含了从强音到极弱音的过渡、大量的华彩以及双吐的技巧,演奏者通过循环换气的方式得以完成:

8个小段落间通过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变化,刻画了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并翅凌空这些场面。用欢腾的音乐情绪,描绘出了“百鸟”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凌空,交响和鸣的热烈、欢乐的景象。

百鸟朝凤图

在这首唢呐曲中,“春回大地”的曲调旋律汲取了“河南坠子”的元素,喜庆活泼。“百鸟朝凤”则是以鸟鸣为主的段落,是乐曲的中心段落,也是唢呐高水平演奏技巧集中展示的音乐段落。其“生活性”及“通俗性”,以及点睛之处——对音色的模仿,都是来源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自然及淳朴的乡村生活,让我们感到亲切。

这首优秀的唢呐传统曲目,既是唢呐演奏家们的经典必演曲目,也是其他乐器用以改编的“抢手货”,如这版由王建中老师改编的钢琴版本:

如今,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国际化的发展使我们偶尔忽略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真正瑰宝。这首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让世人见识到,什么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文章开头提到的同名电影中的唢呐艺人焦三爷,于他而言,唢呐这门技艺是他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他的信仰。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他至死仍坚守着这门技艺的传承,令人实在感动。当再次听到这曲《百鸟朝凤》时,心中油然而生了一份欣喜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