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美国的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后来,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和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
这段精致的文字出自“现代环境运动之母”蕾切尔·卡逊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在“春光明媚”与“肃杀凄凉”的对比中,卡逊藉着《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环保主义的序幕,将“生态”“环保”深深地刻入人们的思想之中。
1907年5月,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蕾切尔·卡逊出生了。她从小就喜欢在野外漫步,并且母亲常与她谈论自然界中各种鸟类,这使得卡逊自幼就对大自然保有一种热爱。1925年卡逊进入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现为凯萨姆学院)学习并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同年开始攻读遗传学专业的研究生。1936年,卡逊通过美国的公务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渔业局的“初级水生生物学者”,这使她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环境问题。
蕾切尔·卡逊(RachelLouiseCarson,1907—1964)
为了照顾亲戚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卡逊在马里兰州买了一座宅院,正是这个小乡村严酷的环境现状引发了她的关注,使她开始了解杀虫剂DDT。1957年卡逊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是一个鸟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这封信提到DDT造成保护区的鸟类濒临灭绝,希望卡逊可以运用她的名气呼吁政府官员去调查DDT的使用问题。这封信给卡逊极大的触动,最终促使她开始了《寂静的春天》的写作。
卡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很多的研究报告,通过五年的努力,《寂静的春天》终于面世。全书共十七章。作品以一则寓言开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村庄的变化,进而引出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杀虫剂。而后卡逊继续就杀虫剂的危害进行了论证,分别论述了对海洋、动植物、土壤甚至是人类的影响和危害,并且列举了种种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导致的惨痛事实。在全书的最后,卡逊就人类“控制自然”的错误想法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共同享有地球。
1962年初版《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奇效,杀死了传播疫情的虱子并且控制住战场的疫情,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美军士兵的生命。在民众的认知里,DDT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高效杀虫剂。但是,DDT在杀死害虫让粮食大丰收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打破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平衡的关系,并使新一代的害虫更加猖獗。同时,DDT的滥用导致了其对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并有极大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人类对此却一无所知。那时,环境保护还没有进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当人们热衷于“人定胜天”“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等响彻云霄的非理性口号时,根本不可能理解蝴蝶效应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寂静的春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1962年该书问世后,在全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书中做出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惊世骇俗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益攸关的生产与经销单位的猛烈抨击,而且也遭到追求粮食高产量的美国农民的一致反对。正如《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写:“这是一个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任何挣钱的方法,无论其代价有多大,都很少遇到挑战。”由于当时政府不重视,加之企业和民间的极力阻遏,蕾切尔·卡逊整日生活在谴责和恐吓之中。《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身心俱疲的蕾切尔·卡逊不幸被查出了乳腺癌,最终于1964年辞别了人世。
由于《寂静的春天》产生的重大舆论影响,肯尼迪总统宣布成立了专门的小组进行调查。1963年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作出了一份关于《寂静的春天》的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认可了卡逊的观点。
可以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使美国公众普遍认识到了杀虫剂的毒性和危害。1980年美国政府宣布追授蕾切尔·卡逊“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对普通公民的最高荣誉。在此意义上,《寂静的春天》引领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正确的导向意义。它“改变了历史进程,扭转了人类思想的方向”,是20世纪生态伦理学的代表著作。
【名家评论】
如果你们想知道当今世界在发生什么,我向你们强力推荐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英)菲利普亲王
【扩展阅读】
(美)保罗·布鲁克斯著,叶凡译《生命之家:雷切尔·卡逊传》,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