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见不鲜是贬义词吗 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才正确

张保仔 文学词典 2025-08-18 4 0

屡见不鲜是贬义词吗?一个小编的轻松思考

大家好呀!作为一个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小编,经常会被问到一些关于词语用法的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屡见不鲜"这个词——它到底是不是贬义词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挺有意思的,咱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先来看看"屡见不鲜"的字面意思

"屡见不鲜"这个词由四个字组成:"屡"是多次的意思,"见"就是看见,"不"是否定,"鲜"在这里指新奇、少见。所以字面意思就是"多次见到,已经不觉得新奇了"。

屡见不鲜是贬义词吗 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才正确

我次认真思考这个词是在修改一篇稿件时,作者写道:"这种创新做法在行业内已经屡见不鲜"。当时我就犹豫了——用在这里合适吗?"创新"明明是好事,用"屡见不鲜"会不会显得有点贬义?

查查词典怎么说

为了搞清楚,我特意去查了几本权威词典:

词典名称 解释 感情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 经常见到,并不新奇 中性
汉语大词典 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中性
新华成语词典 见得多了,不觉得新奇 中性偏贬

从词典解释来看,大多数认为它是中性词,但新华成语词典认为略带贬义。这就有点意思了,同一个词在不同词典里居然有细微差别。

屡见不鲜是贬义词吗 这个词到底该怎么用才正确

实际使用中的微妙差别

在我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屡见不鲜"的感情色彩其实很依赖上下文。比如:

"这种抄袭行为在学术界屡见不鲜"——明显是贬义,表达不满。

"这种技术创新在硅谷已经屡见不鲜"——中性偏褒,表示这种现象很普遍。

"明星离婚的新闻屡见不鲜"——中性,只是陈述事实。

所以你看,同一个词,放在不同语境里,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大概就是汉语的奇妙之处吧!

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是贬义词?

我采访了几位同事和朋友,发现认为"屡见不鲜"是贬义的人还真不少。总结下来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1. "鲜"字有"新鲜、美好"的意思,"不鲜"听起来就像在说"不好"

2. 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负面现象,比如"贪污腐败屡见不鲜"

3. 成语本身带有"见怪不怪"的意味,隐含一定的无奈或批评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使用习惯造成的印象,而不是词语本身的属性。

小编的使用建议

基于我的工作经验,给大家分享几点使用建议:

1. 描述负面现象时:大胆用,很贴切。比如"网络诈骗屡见不鲜"。

2. 描述中性现象时:注意语气,可以加修饰语。比如"这种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屡见不鲜,体现了某种趋势"。

3. 描述积极现象时:谨慎用,可能会削弱褒义。不如直接用"很常见""很普遍"更合适。

4. 正式写作中:好保持中性,让读者通过上下文判断感情色彩。

几个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会把"屡见不鲜"和其他词混用,这里简单区分一下:

1. 司空见惯:比"屡见不鲜"更中性,完全不带感情色彩

2. 习以为常:强调主观上已经习惯,可以是好习惯也可以是坏习惯

3. 不足为奇:偏理性判断,感情色彩更弱

4. 见怪不怪:略带贬义,暗示应该觉得奇怪但已经不觉得了

从编辑角度看常见误用

作为小编,经常要修改各种误用"屡见不鲜"的情况,常见的有:

1. 褒贬不当:比如"这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屡见不鲜"——发现是好事,用这个词不合适。

2. 逻辑矛盾:比如"这种罕见现象屡见不鲜"——都罕见了怎么会屡见呢?

3. 搭配不当:比如"屡见不鲜的人数"——这个词不用于修饰具体数量。

记住这些坑,大家写作时就能避免啦!

我的个人体会

刚入行时,我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较真,非黑即白地认为每个词要么褒义要么贬义。但随着经验积累,发现汉语中很多词就像"屡见不鲜"一样,是中性偏某种色彩的,关键看怎么用。

现在我觉得,与其纠结一个词本身的属性,不如多关注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效果。毕竟语言是活的,用法也在不断变化。重要的是让读者准确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和态度。

一些有趣的发现

在准备这篇文章时,我查了大量语料,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1. 近十年"屡见不鲜"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可能与信息爆炸时代有关。

2. 在学术论文中,这个词多用于描述研究现象,基本保持中性。

3. 在社交媒体上,带有明显贬义的使用占大多数。

这说明不同文体对同一个词的"染色"程度是不同的,很有意思吧?

总结一下

说了这么多,我的结论是:"屡见不鲜"本质上是个中性词,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带有贬义色彩,特别是在描述负面现象时。它的感情色彩取决于上下文和使用者的态度。

作为小编,我的建议是: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但更要关注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效果。汉语的魅力就在于这种微妙的灵活性,不是吗?

你在生活中是怎么使用"屡见不鲜"这个词的?有没有遇到过用错或理解错的尴尬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语言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