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琢磨着写点关于七夕的东西,突然就卡在“乞巧”这个词上了。我寻思着,这“乞巧”到底最初是啥意思?光知道是七夕的事儿,具体怎么个由来,脑子里一团浆糊。
干脆打开电脑查查资料。这一查才发现,原来“乞巧”最开始根本不是求爱情,而是古代姑娘们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学点缝纫刺绣的好手艺。
翻到东晋的一本叫《西京杂记》的古书,里面写着汉朝的宫女们,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就在那种叫“开襟楼”的楼里,比赛穿一种有七个孔的针。看来这风俗在宫里那时候就挺流行了。
再到后来南北朝时期,玩法更多了。姑娘们不光穿针,还会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然后看有没有蜘蛛在上面结网。要是蜘蛛结的网又圆又密,那就说明这姑娘“得巧”了,手肯定巧。

光看资料没意思,我琢磨着得自己体验一下。家里没有七孔针,我就找了根普通的缝衣针,又翻出几卷五颜六色的绣花线。
等到晚上,我没开大灯,就借着窗外的月光,学着古人的样子,眯着眼想把线穿过针眼。试了好几次才成功,手笨得不行,想想古代的姑娘们要一口气穿七根针,那得是多巧的手。
我又想试试那个“喜蛛应巧”,在家里转了半天,好不容易在墙角发现个小蜘蛛,小心翼翼地用纸杯扣住,放在桌子上,旁边放了几个枣和花生。心里还念叨,可别结个歪歪扭扭的网。
资料里还说,宋朝的时候七夕特别隆重,京城里还有专门卖乞巧用品的大市场,叫“乞巧市”。想想那场面,肯定跟现在的夜市差不多,卖各种小玩意,姑娘们都去买针线、瓜果,还有那种叫“磨喝乐”的小泥人,多热闹。

现在咱们过七夕,光惦记着情人节了,背后有这么多讲究。这么一折腾,总算把“乞巧”的来龙去脉搞明白了。就是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希望自己手巧心细,能把日子过
经过这么一实践,感觉这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多了,不单单是吃个巧果、收束花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