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在仓库里翻出来一瓶硫酸铜,想着干脆做个颜色分辨的实验记录一下。这玩意儿放久了容易受潮,我拿起来的时候瓶底已经有点结块了。
拧开瓶盖倒了一小撮在白纸上,发现颜色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是亮蓝色,有的地方却发灰发白。我猜可能是受潮之后水分跑了,晶体结构变了样。
我找了个玻璃杯,先用温水把那些结块的硫酸铜化开。水刚倒进去就能看到蓝色慢慢晕开,不过水溶液的颜色比干燥的晶体浅多了,像兑了水的蓝墨水。
接着点了根蜡烛隔水加热,边加热边用筷子搅拌。这时候发现个细节:水温越高蓝色越透亮,杯底逐渐有细小的蓝色颗粒析出来。关火后把杯子放在窗台边晾着,过了半小时再看,杯壁上已经挂满了规则的菱形晶体!

我把新结晶的硫酸铜和瓶子里受潮的放在一起对比,差别太明显了:
用手机拍对比图时,还发现个窍门——在自然光下斜着看晶体表面,真正的硫酸铜会泛出金属光泽,而变质的部分只会反出哑光。
总结下来就三点:看颜色是否鲜亮、摸表面是否干爽、观察反光是否强烈。下次再遇到颜色可疑的晶体,用这招准没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