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原来背后藏着这么多讲究!
大家好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准备好登高望远、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呢?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小编,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重阳节为什么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个话题。说起来,这些习俗可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美好寓意的哦!
重阳节的前世今生
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重阳节本身。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因为"九"在《易经》中被定为阳数,两个"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这个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重阳节有很多别称,比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老人节"等等。每个名称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内涵。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说到重阳节的习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咱们就重点聊聊吃重阳糕和饮菊花酒这两项"舌尖上的传统"。
为什么要吃重阳糕?
"糕"与"高"同音,这个简单的谐音梗,却成就了一个流传千年的美食传统。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宋代已经非常流行了。

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重阳糕初是由登高习俗演变而来的。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可以避祸消灾,但并不是人都有条件去登高(比如老人、小孩或身体不便的人),于是就想出了"以糕代高"的办法——在家吃糕,象征登高。
这种"替代性"的习俗在民间很常见,就像端午节挂艾叶代替佩香囊一样。明代《五杂俎》中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父母会在重阳节清晨用重阳糕轻触孩子的额头,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重阳糕的多样形态
重阳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和叫法,有的地方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有的地方则称发糕。制作方法也"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但通常都是用米粉或面粉发酵后蒸制而成。
| 地区 | 重阳糕特点 | 特殊习俗 |
|---|---|---|
| 北方 | 多为发面糕,分层明显 | 做成九层宝塔形,上饰两只面羊 |
| 江南 | 常用糯米,口感软糯 | 加入桂花、枣泥等馅料 |
| 武汉 | 米粉制作,黑白相间 | 铺九层,每层间夹芝麻白糖 |
| 广东 | 称作"松糕" | 加入椰汁增添香气 |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九"和"重阳(羊)"的寓意。有的地方还会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点蜡烛灯代替登高,可谓是将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
家庭制作重阳糕小贴士
如果你也想在家尝试制作重阳糕,这里有个简易版的食谱供参考:
1. 准备材料:粘米粉200g、糯米粉50g、细砂糖40g、干桂花适量、红糖粉30g、白芝麻20g。
2. 混合粉类:将粘米粉和糯米粉按4:1比例混合,加入细砂糖搅拌均匀。
3. 制作馅料:红糖粉与炒香的白芝麻混合备用。
4. 处理粉粒:少量多次加水至粉类能捏成团又易散开的状态,过筛。
5. 分层蒸制:蒸笼铺湿纱布,先铺一层粉,撒红糖芝麻馅,再铺粉,重复至九层。
6. 装饰蒸熟:表面撒干桂花,大火蒸40分钟即可。
刚蒸好的重阳糕松软香甜,如果觉得不够甜,还可以淋上蜂蜜或桂花蜜。一家人围坐分享自制重阳糕,既应景又温馨!
为什么要饮菊花酒?
说完了重阳糕,咱们再来聊聊重阳节的另一大饮食习俗——饮菊花酒。这种被称为"长寿酒"的饮品,在古代可是重阳节必喝的"吉祥酒"呢!
菊花酒的历史渊源
饮菊花酒的习俗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到了晋朝,因为大诗人陶渊明的推波助澜,重阳赏菊饮酒的习俗更加盛行。
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传诵。后人效仿他,逐渐形成了重阳赏菊饮酒的风雅传统。北宋时期,开封的重阳赏菊之风极盛,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
菊花酒的健康功效
古人饮菊花酒不仅是为了附庸风雅,更看重它的药用价值。菊花酒是以菊花、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具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从中医角度看,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上火,适量饮用菊花酒正好可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自制菊花酒的方法
想体验传统风味的朋友,可以尝试自制菊花酒:
1. 选材处理:选用新鲜白菊花或黄菊花,洗净晾干;准备糯米、酒曲。
2. 蒸米拌曲:糯米蒸熟后晾至微温,拌入酒曲粉。
3. 混合发酵:将菊花与拌曲的糯米混合,装入干净容器,加入适量凉开水。
4. 密封存放:密封后置于阴凉处发酵,约一个月后过滤取酒液。
5. 二次陈酿:将酒液装入瓶中继续陈酿,时间越长风味越佳。
现代简易版的做法可以直接用浸泡干菊花,两周后即可饮用,虽然风味不及古法酿制,但也能体验一番重阳雅趣。
重阳饮食文化的现代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重阳糕和菊花酒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节日食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敬老爱老的载体
如今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重阳糕也成为表达孝心的礼物。子女买糕孝敬父母,单位发糕慰问退休职工,小小一块糕,传递的是对长者的关爱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亲手制作重阳糕、酿菊花酒的人越来越少。但每到重阳节,超市、糕点铺里的重阳糕依然热销,说明人们对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并未消失。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制作重阳糕送给社区老人,既传承了手艺,又弘扬了敬老美德。
情感联结的纽带
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一家人登高赏秋后分享重阳糕、共饮菊花酒,其乐融融。对于在外的游子,重阳节也是思念亲人的日子,一块重阳糕、一杯菊花酒,寄托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厚情感。
各地重阳饮食习俗大不同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重阳节的饮食习俗也各具特色,除了普遍的重阳糕和菊花酒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当地风俗。
北京:讲究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寓意重阳。
福建:莆田地区要吃柚子,象征"佑子"。
陕西:关中一带习惯吃臊子面,称为"长寿面"。
四川:部分地区会喝茱萸酒,认为可以驱邪避灾。
台湾:除了吃糕外,还有"食芋"习俗,芋头象征"余裕"。
这些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共同构成了重阳节文化的多元面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寄托美好祝愿的核心内涵始终未变。
写在后
从"糕"与"高"的谐音双关,到菊花酒的养生智慧;从初的避灾祈福,到现在的敬老孝亲,重阳节的饮食习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这个重阳节,无论你是登高远眺,还是在家与亲人团聚;无论品尝的是买来的重阳糕,还是亲手制作的爱心糕点;无论饮用的是陈年菊花酒,还是简单的菊花茶——重要的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重阳节习俗吗?你记忆中难忘的重阳节是怎么过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