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历史拓跋云
前因
汉灵帝登基后,内乱和外患不断,为缓解财政压力,开始了最后的疯狂举动——卖官。
187年,曹嵩花费一个亿,买到了东汉太尉这个官衔。

曹嵩就是大名鼎鼎曹操的父亲。用当今的话来说,曹操是标准的官二代,太尉(位列三公,虽为虚职)的儿子。要知道,曹嵩得来这个官职可不易,据史料记载,花了一个小目标——一个亿——才买到的。
怎么这么高的官职还能用钱买到吗?的确如此。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东汉的选官制度以及后来的演变。
《三国》剧照,曹操扮演者为陈建斌
首先,察举与恩荫。

在东汉做官,必备条件是有名仕推荐,即察举制。这是汉光武帝元年开始的一项制度。曹嵩呢?他其实也是一个“准官二代”。为何呢?他的养父,是宦官曹腾。这也能解释为何在三国期间,一说到曹操,特别是在骂他的时候,就必然提到曹操是宦官之后。
曹腾在宫中三十余年,历事顺、冲、质、桓四帝,从陪皇太子读书这份工作开始打拼,先后担任小黄门、中常侍等职务。后来因册立桓帝有功,封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换句话说,曹腾此时已是后宫权力最大的几个宦官之一了,官阶在诸侯之上,三公之下,主要负责皇后宫中事务。
曹腾无子,曹嵩是被过继的。也因此,在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爵位,加之曹氏在地方也算大族,又有如此深厚的宫中背景,曹嵩起步就为司隶校尉,相当于北京市加河北省的一把手,封疆大吏级别,主要任务是监视朝中大臣和皇亲国戚,以及治下州郡长官。这个位置,和皇帝关系不硬和担任不了。
司隶校尉掌管国都洛阳附近的地区
其次,是卖官鬻爵。
后来桓帝去世,灵帝168年继位。此时在东汉做官又多了一个途径——赎买,各个官职是明码标价的。比如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记载,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后来灵帝竟然强迫百官交钱,特别是在官员升迁调动之时,必须向皇帝缴纳所谓“助治宫室钱”。
在付款时,灵帝竟然还采用了“信用支付”的方式,即让百官先上任再付钱。当然,灵帝这么“聪明”,当然要收手续费了,只不过他的手续费过于昂贵,几乎相当于这个官职的标价。
灵帝对此不仅不感到羞愧,甚至还觉得有时候把官职卖便宜了。比如灵帝时期的名仕崔烈,迫于环境也不得不花五百万买司徒这个官职。汉灵帝竟然还对左右亲信说:“当时真应该坚持下去,这个官可以卖一千万钱啊。”程夫人在旁说:“崔烈是冀州名士,怎么肯买官,是看在我的份上才出了五百万钱,你还不满意啊。”当然,本文主人公曹嵩花一个亿买太尉这个官职,应该让汉灵帝很满意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直因劝谏灵帝卖官鬻爵不成,服毒自杀了。
那么,灵帝真的缺钱吗?
这得两说。
一方面,有记载认为灵帝由于从小并生非于帝王之家,过过一段苦日子,穷怕了,所以才如此敛财。
另一方面,灵帝花销大是真的。在他任期内,汉羌战争持续进行,还在建宁三年(170年)讨伐疏勒和鲜卑。国内还内乱不断,熹平元年(172年),会稽变民许生在今浙江宁波起兵,自称阳明皇帝;光和元年(178年)交州又发生叛变。最终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
但花销更主要的或许还是在其荒淫无度上。他兴建毕圭苑、灵昆苑,在西园设官邸,还扩建西园修建集市供自己享乐,甚至起裸游馆千间。之后又修建南宫玉堂殿,又命铸四个佛像,再铸四个大钟。又在平门外铸独角兽、虾蟆状的喷水器及人工洒水车……
汉灵帝与众臣议事
结论: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拥有实权的皇帝,也因在其主政期间的种种荒诞作为,加速着东汉的灭亡。其中,受益的就有曹嵩以及其儿子曹操为代表的曹氏子孙。
后果
东汉王朝中央的统治力进一步被削弱,宦官、地方军阀、世家大族主导了此后的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