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逐爱情与梦呓的信徒

王凝之 历史 2025-09-02 3 0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语: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法国作曲家,以1830年写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fantastique,Op.14)而闻名。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早年经历

柏辽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亦早年学医,1821年赴巴黎入医科学校,在他的自传中曾有描写,说自己看到医学院中解剖课上和标本室里的恐怖景象而放弃学医,后人猜测其可能患有晕血症。柏辽兹年少时曾学习长笛和竖笛,后来学习过吉他的最基本技术,但他却从来没有学习过钢琴,这在著名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见的,他和另一位不善钢琴的伟大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Wagner)一样擅长指挥以及配器。

一生追逐爱情与梦呓的信徒

1822年,柏辽兹申请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同时期开始创作歌剧,他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24年创作的《庄严弥撒》(Messesolennelle),虽然曾在1825年和1827年上演,却只为他带来了巨额债务,他后来声称销毁了总谱,实际上总谱于1991年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被重新发现。

《庄严弥撒》

创作风格和影响

柏辽兹生前经常被批评为情感泛滥,乐曲效果过于嘈杂。事实上,从今天看来,正是柏辽兹开发了管弦乐团的丰富表现力,他把配器法提高到了一门艺术的高度。虽然在柏辽兹去世一百年之后,人们仍主要关注他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部分,甚至他的崇拜者如李斯特(FranzLiszt),瓦格纳,也主要关注的是他风格中超前于时代的戏剧性力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乐队丰富的表现力。

一生追逐爱情与梦呓的信徒

事实上,柏辽兹的创作受古典主义的影响非常深,他的作品曲式严谨,即使长如歌剧《特洛伊人》(LesTroyens)(共五幕,全剧演出近五个小时),仍然保持着紧凑的结构和呼应。

《特洛伊人》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音乐学者们和指挥家们不断地指出,在柏辽兹丰满华丽的音响当中,永远不缺少典雅纯正的旋律,以及对于强大的戏剧性力量的控制。柏辽兹的风格充满了诗意,他极富创造力,大大改革了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以及管弦乐队的编制和表现力,他的作品具有贝多芬式的辽阔刚健的气魄,复调写作技巧精熟。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他极其出色的配器法。柏辽兹对浪漫主义音乐影响深远,他的《幻想交响曲》指明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作道路,可以说是后来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柏辽兹喜欢从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这也契合并影响着当时音乐家对于选材的偏好,他的管弦乐序曲《李尔王》(KingLear),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etJuliette),喜歌剧《比阿特丽丝和本尼迪克》(BéatriceetBénédict)都是取材于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剧作,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劫罚》(LadamnationdeFaust)的灵感来自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等等。

柏辽兹写了一本经典著作《配器法》(TreatiseonInstrumentation),被称为是这门艺术的第一本和最重要的一本专著。除了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之外,柏辽兹也创作散文和音乐评论,并且受到广泛的称赞。他著有自传,如他在自传中所说,就如同一本小说一样曲折精彩,不过虽然他的经历的确非常丰富,他在写自传的时候也常有夸大之处。

《配器法》

《幻想交响曲》

1830年的前5个月,柏辽兹创作了他的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Symphoniefantastique:Épisodedelavied'unartiste…encinqparties)。同年12月5日进行了首演。

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标题音乐作品,描写了他对于1827年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时,爱上了女主角的扮演者哈里特·史密森小姐(HarrietSmithson)的爱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甜蜜,沮丧,绝望,乃至类似于服用某些致幻药物后而产生幻觉,曲中出现了诸如巫魔会等场景。

李斯特极其喜爱这部作品,并将其改编为钢琴曲,而门德尔松(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对这部作品则评价甚低。幻想交响曲引入了“固定乐念”的概念,以一个音型来代表一个人物事物,被认为是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的先驱。

《幻想交响曲》是李斯特,柴科夫斯基(PyotrIlyichTchaikovsky),马勒(GustavMahler),施特劳斯(JohannBaptistStrauss)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榜样,被认为是确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作品。

作品反响

柏辽兹的经济状况在1838年前一直很糟糕,虽然也有获得罗马大奖,以及受法国政府邀约创作《纪念亡灵大弥撒》(Grandemessedesmorts)这样的肯定,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并没有为他带来足够的收入。他不得不靠撰写大量的音乐评论来增加收入,尽管他本人表示对这项工作很厌恶,而且他评论的大多数作品也没有很大的价值,但是他的音乐评论却极为精彩。

《纪念亡灵大弥撒》

直到1838年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enItalie,SymphonieenquatrepartiesavecunaltoprincipalOp.16,H.68)赠予柏辽兹两万金法郎(实际上帕格尼尼从未亲自演出过这部作品),柏辽兹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贫困。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柏辽兹的作品在他生前在法国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戏剧康塔塔(Cantata)《浮士德的劫罚》1846年在巴黎首演失败,《感恩赞》(TeDeum)创作出来后五年无人问津,他极其重视的《特洛伊人》几经修改,甚至为了避免结构过于庞大不被接受,而被他拆分成两个部分之后,仍然在1863年上演第二部分后遭到了失败。

《感恩赞》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柏辽兹在国外受到多得多的重视,特别是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崇拜以及对他的创作的研究和发展。柏辽兹终身保持着与门德尔松,舒曼(RobertSchumann),李斯特,瓦格纳,帕格尼尼的私人友谊。